5分钟,了解中国大学体育馆的百年变迁!

  • 作者:X达人 XPORTS
  • 发布时间:2020年4月27日
  • 来源:X达人 XPORTS6

5分钟,了解中国大学体育馆的百年变迁!

原创 X达人 XPORTS 今天





一百年的时间,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从骑马出行到高铁航空,从遥寄书信到视频通话,从青砖红瓦到建筑大厦。


每个领域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向前演变,而中国的大学体育馆在100年间,又有哪些变化呢?




自1896年在雅典举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起,体育建筑的发展可以说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而彼时的中国,体育发展还处在“三无时期”,没有配套的体育建筑设施,没有体育思想的引领,没有体育人才的教学体系......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的结果自然不足为奇: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处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经济贫穷,文化落后,体育运动的发展也相当缓慢。


1925年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运动会(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提到中国体育馆从无到有的关键,这里就不得不说——基督教青年会


基督教青年会开创了国内体育馆建设的先河,首次将功能配置定型化,组合了阅览室、体育馆、会堂、游泳池等空间,使得室外运动项目免受恶劣天气等影响。


比如191410月落成的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建筑高四层,砖混结构建筑,占地1000平米,建筑面积4000平米。


其中一楼包含有阅览室、会议室、健身房、礼堂、宿舍、教室等,后部为礼堂,二、三楼设德、智、体、群等部分。


到了1920年,全国各地基督教青年会已有9处体育馆,1923年,这一数字变为26。


虽然在配套设施、空间形态等方面还不成熟,但的确算得上现代中国体育馆萌芽的标志。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而此时的国内大学,体育设施十分简陋,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先生,由于没有体育器械,就在操场放两张木椅,上面架一个鸡毛掸子的长竹杆,作为学生跳高的横杆。


于是在基督教青年会、张伯苓等教育届名人的影响下,民国时期众多的教会学校、国立大学都建设了小型体育馆,主要包括室内体操房、球类馆、健身房等。


这里以上海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例。



1918年,为了纪念顾斐德教授对于体育运动的贡献,上海圣约翰大学于次年建造了顾斐德纪念体育室。


这也使上海圣约翰成为国内最早进行体育馆建设的大学之一。


顾斐德教授生前所言,“我确信良好的健康状况是身体、知识、道德和精神发展的基础。
人是由一个个器官构成的,精神和肉体都需要锻炼,如果不锻炼,身体的功能就不能正常运转,疾病就会取代健康。




圣约翰大学体育室(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顾斐德体育室建筑面积有881平方米,由圣约翰大学理科教授华克设计。


第一层设有来宾接待室、浴室、机房、储物间;第二层是室内运动场,长约22米,宽约13米,体育设备也相对比较完善。


体育室南端,下有体育教师办公室,上筑一看台,可依栏俯视球类比赛;


体育室东侧为游泳池,上架玻璃天棚,池长18米左右,宽6米左右,这在当时可以说十分罕见。


圣约翰大学体育室内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圣约翰大学的游泳池为上海市首例学校游泳池,之后掀起了学校兴建游泳池的风潮,游泳运动也开始普及开来。


学生们对这些新鲜事物自然兴致极高,当时圣约翰大学的游泳水平成绩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圣约翰大学游泳池(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1921年郭秉文主政东南大学,计划筹建一座多功能性的体育场馆,于是东南大学体育馆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


体育馆面积达2317平方米,主楼耗资6万银元,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和其他的民国建筑相似,该馆受到了西方建筑史复古思潮的影响:


比如入口处两根光洁高大的圆柱、双路上下的西式扶梯、以及尖顶旁装饰的烟囱等,都折射出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子。



东南大学体育馆(图片来源:东南大学官网)


东南大学体育馆内部设施俱全,一楼为举重室、乒乓球室、浴室及锅炉房;


二楼可以进行篮球、排球、体操、羽毛球等多项运动,四周建有看台,可容观众2000人;


三楼是室内环形跑道,约长160米,可供学生雨天上课。



东南大学体育馆2楼(图片来源:东南大学官网)



据当时的东南大学学子回忆,“想当年,学生在下午课后,在教室里和宿舍里是找不到人的,不论男生女生,几乎全都聚集在大操场上或体育馆内进行各种体育运动,毕竟在这之前谁都没接触过,实在太新鲜了!”



建国以后,从简单到规范的“正轨“


1952年之后,在全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的风潮下,体育场地建设可以说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一批大型体育设施开始兴建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50年代的北京体育馆,北京工人体育馆等。


而大学体育馆的建设同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简单的体育设施、简陋的馆内环境,慢慢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这里以首都体育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北京大学生体育馆隶属于首都体育学院,于1988年10月落成使用,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4200人。


场馆分布有羽毛球馆、田径综合馆(下辖田径馆、排球馆、篮球馆、健身房等)、游泳综合馆。


其主要承担首都体育学院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教学,也举办过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活动,如第十一届亚运会篮球赛,万宝路杯国际网球比赛等。



馆内设备较为先进,设施也相对丰富,设有接待室、会议室及标准的运动员更衣室、淋浴室;


有完善的消防报警系统、配电系统、中央空调、大型LED彩色显示屏及计时计分系统;


并配备有适合国际体育比赛的照明系统和音响系统。


丰富多样的场馆类型、体育项目以及与时俱进的体育设施等,能满足各界体育爱好者健身、娱乐、休闲的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建成于2001年8月,建筑面积为2.1万平方米,是北京市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体育馆。


该场馆能够容纳6000人,值得一提的设置了可收缩的活动座椅,收缩区域既是舞台又是看台。




北航体育馆主要功能不仅包括学生的日常体育训练,更是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和文艺活动的举办地:


曾先后承办了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全国女排联赛和世界男排联赛等重要体育赛事;


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更是作为举重比赛场馆使用;


另外还举办过第一届移动云计算创新论坛、中国网事·感动2012”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等。



作为对国内外展示文化的窗口之一,北航体育馆各个领域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走得更为成熟。


特别是奥运改造期间,北航体育馆从“环保“、“科技“、”人文“三方面进行比肩国际的标准化建设:


比如采用轻质高效的保温吸声材料、安装新型的空气采样探测器,增设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和残疾人专

西交利物浦大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是拥有国内外双学位授予的中外合作大学。


据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建筑面积40.7万平方米,共有10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名教师。


面对国际化的师生氛围,其体育运动需求也日益增长,西交利物浦大学着眼于体育馆的升级改造,力图让体育馆也成为校方对外展示文化的窗口之一。

用席位等。




互联网时代,从常规到智慧的“升华”


如今,互联网赋能各行各业的时代已然来临,从传统的货币交易到移动支付,从线下购物到线上电商平台,从人工服务到人工智能......


基于大数据计算,互联网赋予了传统行业“智慧化升级”,不再是常规的千篇一律,而是在满足个性化需求之后,在管理和运营上“可以像人类大脑一样思考“。


对于大学体育馆而言,互联网能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这里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西交利物浦大学(图片来源:西浦官方微博)




西交利物浦大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是拥有国内外双学位授予的中外合作大学。


据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建筑面积40.7万平方米,共有10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名教师。


面对国际化的师生氛围,其体育运动需求也日益增长,西交利物浦大学着眼于体育馆的升级改造,力图让体育馆也成为校方对外展示文化的窗口之一。



西交利物浦大学(图片来源:西浦官方微博)


外在——智慧化设计


西浦体育馆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外立面为多彩曲面铝板,动感又充满活力,这是出自著名设计师GreenbergFarrow之手。



体育馆内部设置了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攀岩馆、健身中心等。


不同于一般大学的常规项目,西交利物浦大学还设置了高尔夫球馆、壁球馆、击剑馆、射箭馆以及瑜伽武术等多功能空间。


另外室外配备有标准足球场、排球场及多功能运动区, 均达到了国际认证标准 。


完整配备的运动项目可以说是未来大学体育馆的趋势之一。



无人化的智能终端设备,同样显示了西交利物浦大学体育馆的“智慧面貌”:


如刷卡或刷脸通过的闸机、查询订单等信息的自助打卡签到机等,不仅让进馆秩序得到保障,也直观表现出物联网硬件对于体育馆运营的重要性。




内在——智慧化平台


除了外在的智能设计,内部管理系统的智慧化更能体现出一所体育馆的核心价值。


于是,西交利物浦大学选择了与XPORTS•悦动平台合作,后者为其打造了一整套数字化智慧运营方案。


 

 












在整个XPORTS•悦动平台智慧场馆方案中,很多细节的设置都可圈可点:


比如课程管理方面,丰富的属性可以支持学校体育课教务安排和学生日常锻炼,又能为未来付费教培开展预留。


排课功能还支持批量、复制、单个调整,从细节处为体育馆更好的运营着想!


百年变迁,以人为本

 

纵观大学体育馆百年变迁,从民国时期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每一次变迁都在透露着一个始终不变的原则:一切以人为本


民国时期的“新鲜感”,是为了学子锻炼身体的考虑;


建国之后的走上正轨,是为了填补学生无法多样选择运动项目的空白


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场馆“,是从用户、管理者等多个角度出发,满足不同角色背后的个性化需求。


在探索未来大学体育馆的方向时,或许,西交利物浦大学已经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宁波旧影昔日宁波的体育

【2】喻汝清,钱锋.中国近代体育馆的空间模式及特征研究【J】.南方建筑2020(1):88-93


【3】圣约翰大学建筑考遗


【4】陈晓洁.论古今中外体育场馆的发展【A】


【5】彭长歆.介入都市——基督教青年会在近代中国的建造【J】.新建筑2017(6):11-18


【6】钱海平,杨晓龙,杨秉德.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6):155.


【7】卢元镇.体育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研究【J】.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