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有哪些体育规划?

  • 作者:体银智库
  • 发布时间:2021年3月13日
  • 来源:体银智库

建议收藏|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有哪些体育规划?


编者按:据新华社报道,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体银智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梳理出规划当中的体育内容,建议收藏。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会议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会议认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再接再厉,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会议要求,“十四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下为体银智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规划中的体育内容进行摘选。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方针


第三节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 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 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 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 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 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 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 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 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展制度型 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 6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 年远景目 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 2035 年远景目标 


展望 2035 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 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 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 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 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 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 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 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 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 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 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 性进展。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 24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 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第二节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 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 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 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 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加快 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 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


第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 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 大国内市场。 


第一节 全面促进消费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 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传统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 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 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 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 态发展。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 下融合发展。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扩大节 假日消费,完善节假日制度,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培育建设国 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 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 次升级。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采取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等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 续释放消费潜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完 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


第十六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 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第一节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 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学校、医院、 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 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 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 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加强智慧 法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 务模式和产品。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四节 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 


充分利用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 基础,确立制造业差异化定位,推动制造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因 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优化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和功能,支持三级医院和高等院校在大中城 市布局,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四节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专栏 11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

01 都市圈建设 

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与周边城市同城化程度高的地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互认共享。

02 城市更新 

完成 2000 年底前建成的 21.9 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 厂区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 

03 城市防洪排涝 

 31 个重点防洪城市和大江大河沿岸沿线城市为重点,提升改造城市蓄滞 洪空间、堤防、护岸、河道、防洪工程、排水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因地制 宜建设海绵城市,全部消除城市严重易涝积水区段。

04 县城补短板 

推进县城、县级市城区及特大镇补短板,完善综合医院、疾控中心、养老中 心、幼儿园、市政管网、市政交通、停车场、充电桩、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 产业平台配套设施。高质量完成 120 个县城补短板示范任务。 

05 现代社区培育 

完善社区养老托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物流配送、便民商超、家政物业 等服务网络和线上平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实施大学生社 工计划,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 人。

06 城乡融合发展 

建设嘉兴湖州、福州东部、广州清远、南京无锡常州、济南青岛、成都西部、 重庆西部、西安咸阳、长春吉林、许昌、鹰潭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加强改革授权和政策集成。


第四十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五节 建设体育强国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 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支持在不妨碍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滩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坚持文化 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升重点项目竞技水平,巩固传统项目优势,探索中国特色足球篮球排球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发展,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及杭州亚运会等。


专栏 17 全民健康保障工程


06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新建、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建设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和体育健身步道建设。


第四十六章 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 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质量水平有效衔接。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 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国家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标准 水平城乡区域间衔接平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统筹基本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 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